close

 

14077073214786401214  

 

 

一直以為自己的視角沒有太多道德判斷(譬如從不認為戀愛中的第三者該承受責難),但眼看貝爾福炒作仙股、嗑藥、性愛派對等非常荒唐的行徑,內心忍不住期盼他會樂極生悲,從頂點跌落後能重新省思。

 

每次他都在緊要關頭解除危機,妳總想貝爾福未免太幸運了,是不是神真的眷顧他?而終於在電影最後等到他被法院判處重刑,卻以供出犯罪者名單換取自由,出獄不到幾年他又「成功」了,四處演講教授直線行銷。

 

結局看似嘲笑不懂如何賺錢的傻子,阿諛資本主義下獲得最大利益的階級。但這其實是反諷,更是本片欲向觀眾表達的核心概念。

 

還記得本片最富趣味的對話嗎?

  

「試著向我銷售這枝筆。」

 「可以麻煩你簽名嗎?」

 「我沒有筆。」

  

大多數人會強調它的功能性有多好,真正能使商品賣出的關鍵點則是製造出需求性。換言之,人們需要貝爾福只是因為他懂得如何致富。當你的存在被商品化是一件多麼悲哀的事情。

 

可不得不承認追求金錢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,這最難啟齒的慾望曾一度佔領思緒。我們只能奮力抵抗誘惑免於墮落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